红色旅游
华阳古镇不仅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还有秀美的山水,更有红色的革命遗址,它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川陕革命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红25军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并建立起了红色政权。革命的星火,更加给华阳这个古朴的古镇增添了一份传奇,令人神往。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红25军司令部旧址,去了解红军在华阳的革命历史。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央委员会指示,成立了以程子华为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先为政委的红25军,实行西进北上于陕甘红军会师的战略转移。1935年3月8日,红25军来到华阳,看到这里山大林深、易守难功,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将司令部设在红石窑村的余家大院内。余家原是红石窑村的大地主,余家院偏离华阳古镇,静谧隐蔽,便于领导开会、研究问题、进行决策,同时也易于保密。红25军来到华阳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穷人闹革命等活动,留下了院墙上“只要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的标语。
红25军连续击退围追敌军进入陕南。红25军前面走,国民党警备二旅和三旅的部队在后面追,从镇安到宁陕,从宁陕到佛坪,分别有过两次交锋。3月8日来到华阳,张飞生警备二旅的部队,也穷追不舍到达茅坪。侦察员报告此消息后,程子华、徐海东大喜,“好,来的正是时候”。他们决定调动全军力量,寻找天然战场,歼灭敌人。当日程子华、徐海东带部分人马在华阳勘察地形,在距华阳镇15公里处的石塔河考察,这里向南是板凳垭,该垭是一个布袋状深谷,两边是高山,中间有小道,是个天然的伏击战场。3月10日凌晨,红25军在石塔河板凳垭的3个山头上布下天罗地网,只等敌人钻进来。同时为了麻痹敌人,红军侦察员化装山民,在坡上砍柴,在华阳戏楼前组织扭秧歌、唱大戏。中午时分,张飞生警备二旅的部队来到石塔河,就问山坡上的砍柴人:“红军走哪去了?”砍柴人回答:“走远了。”张飞生部队将惫兵疲,从板凳垭进入口袋阵。霎时间,弹如雨下,杀声震天,红军从山坡上猛冲下来,半小时结束了战斗,歼灭尾追之敌近500多人,缴获枪支近500多支。旅长张飞生中弹装死逃跑,团长刘长生被俘,他说“你们实在太厉害了,我们追了你们三天三夜连人影都没看见,原以为你们害怕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你们会找着我们打”。当日下午,在华阳街三官庙前戏楼广场召开庆祝大会,并宣布成立了华阳街、红石窑、常家坝、石塔河、吊坝河、瓦子沟、小华阳7个苏维埃,使华阳人民真正翻身当家作了主人。3月11日,红25军拨留枪支人马,组织成立华阳游击队,由孙鸿任队长,并成立了华阳游击队党支部,马文清任支部书记。3月13日清晨,红军离开了华阳,向南汉中方向挺进,途经二郎坝,抵达城固石槽河,被敌49师伍诚仁堵截,又闻红四方面军早已结束战役,转战西北,于14日返回华阳。15日召开会议商讨了红25军进一步的行动方向等重大问题,经过研究,决议挥师东征,于19日撤离华阳,前往商洛一带,从商洛到达陕北,于同年9月16日与陕甘红军会师。它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也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队伍,发展地方游击师、组建红74师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新鲜血液。同时与陕甘红军一同为中央红军提供的大量的布匹、物资,使中央红军在陕北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套电视节目《重走红军路》栏目中,高度评价了红25军长征:没有红25军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25军离开华阳后,华阳游击队一直活跃在秦岭山区,担当起苏区武装斗争,保卫华阳地方政权和革命斗争成果。1935年7月底,华阳苏区和华阳游击队经历了血与火的143天,在这期间,洋县苏维埃政府干部,县委交通员、红军伤员、游击队员67人被敌人逮捕,壮烈牺牲,他们在洋县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1988年,中共洋县县委、洋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革命斗争中捐躯牺牲的烈士,在华阳革命根据地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巍然屹立于华阳镇烟家岭山峁上,方圆数里遥望可及,成为华阳古镇的一道靓点,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展柜中的枪支是红25军当年缴获的枪支,他们将一部分带不走的枪支埋在华阳瓦子沟的沟口处,1981年华阳发洪水,泥石流将其从地下冲出来,被人发现后,报告政府后,将它们挖出来,保存在洋县文博馆,后来办这个展室时借了部分枪支陈列在这里。
在“神工鬼斧堪造就”的华阳奇石中,最奇特的要数阴阳石了。阳石在红25军司令部遗址的余家院东墙外的石崖上,阴石在狮子岭下的黄泥梁上,两石遥相对应,直线距离约300米,站在这里我们也就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神奇。相传在古老的时候,每到半夜子时,雾气腾腾,二雾相逢发出声音。有一次竟拦住了曹爽延傥骆道南下的十万人马。在红25军未到华阳前,余家财大气粗,这个阳石每每都会挡到他们的去路,又因余家嫁女挡住的迎亲的轿子,所以他们派石匠从根部将阳石砸断,按阴阳学的说法,他破了这面的风水,截断了自家的“风脉”,至此他们家也因红25军的到来而败落了,再无后人。现在所看到的是当地老百姓为了阴阳和谐将其用水泥补起来,虽不是原来的阳石,但这也是华阳人民追求美好心愿的体现,符合了大自然造物的规律。据说,如今也有人想要生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时,就会在晚上悄悄地来这里敬阴阳石,相传还挺灵验的。
红25军政治部设在高峰村罗家院中。据传,东汉末年,武将罗瓦锡沿傥骆道路经华阳,来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个美丽而富裕的居地,且位居秦岭腹地,隐密寂静,便于家小隐居于此。罗家在这里人丁兴旺,祖祖辈辈勤劳耕种,也有人做官,都为清官,因罗家官声、家庭名声好,人们也把这里叫罗家坝。看这个大门,原为四扇门,门楼四柱落地,大门两边有一对抱鼓石雕琢精细,显示着当年大户人家的气垫。红25军到华阳后,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带领二二五团驻罗家坝,政治部就驻扎于此。当年罗家院里热闹非凡,上房里领导们在开会研究部署宣传工作,下房里,有的磨墨写宣传标语,有的找群众谈话,发动穷人闹革命。政治部里的干部、战士在罗家院一直忙碌到红军撤离华阳。至今我们还可看到墙壁上红军刷写的标语:“反帝国武装开赴前线!反帝的革命群众联合起来!”署名为“红25军政治部”。
一九三五年农历二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华阳,与国名党军队浴血奋战,建立华阳苏维埃政权,华阳游击队,在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中,有一百一十八名先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碧血流尽,长眠于华阳山下。为了纪念创建华阳苏区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纪念洋县在此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牺牲的二百二十八名烈士,以激励人民,启迪后辈,发扬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争取更大的胜利,中共洋县县委,洋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决定在华阳修建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便是雄伟挺拔,魏然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修建于1988年,坐北朝南,纪念碑高19.35米,宽2.5米,象征1935年红25军长征到华阳,建立了洋县历史上第一次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当我们一步步登上纪念碑的时候,大家不防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台阶?共有228级台阶,这每一级台阶代表着一名烈士,这巍然挺立的烈士纪念碑,象征着烈士精神永放光芒,碑体共分四层,第一层刻有壁画;第二层下面为县委、县政府撰的碑文,其它三面刻着曾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228名烈士姓名;第三层,黑底金字,正书写着“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东侧为李先念题词:“红25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一页”,西侧为原红25军军长程子华题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北侧书写着“死难烈士万岁”;第四层是琉璃飞角碑顶。
文字转自《百度百科》